(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宗春启
小暑,是农历六月的第一个节气。暑者,热也。东汉刘熙《释名》对“暑”的注释是:“煮也,热如煮物也。”民间亦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前后,连风都是热的了。唐代元稹《小暑六月节》诗:“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香山眼镜湖中的小瀑布
《吕氏春秋》说,这个月“蟋蟀居宇,鹰乃学习,腐草化为蚈。”“蚈”音“迁”,即萤火虫,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的;这个月“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即要加强夏季的管理:排水防涝、剪除杂草。
据《淮南子》,夏至之后天子要施惠政:“挺重囚,益其食。存鳏寡,振死事”——宽待重刑犯,增其饮食;慰问孤苦老人,抚恤死者家属。这一做法沿至后世。
明自永乐二年(1404)设立“热审”制度:自小暑后十余日内,停止审决轻微犯罪;“假释”罪过轻的犯人,“命出狱听候而已”,后来放宽至徒罪和流罪以下。宣德年间,除死罪之外,可“减等纳赎”。成化以后形成惯例。清朝顺治八年(1651),仿照明朝在京师行“热审”制,后一度中止。雍正元年六月胤禛下令恢复,“循例减刑,罪轻者暂释,秋后再拘。”雍正还下令:从小暑到立秋,不准砍伐树木;逝者不准火葬,不准焚烧纸钱。华北地区五月少雨,森林易发生火灾。这也是古人“禁民无发火”的延续。
小暑前后的农历六月初六,是宋真宗定的天贶节。贶,音“况”。宋真宗声称上天再次赐给了他天书。明清以降,老百姓将这天作为“曝晒节”。《帝京景物略》记载:“老儒破书,贫女敝缊(音‘运’,棉絮),反复勤日光,晡乃收。”寺院在这天举办“晒经会”。据说唐僧从西天取回经,渡海时,经文被浸湿,于六月初六晾晒经文。
明清皇宫里在这天要晒銮驾和皇帝的龙袍,皇史宬晒藏书档案。夏仁虎有《清宫词》咏其事:“年时抖晾派臣僚,实录纷陈玉牒高。岁岁节逢天贶日,端凝奏请晒龙袍。”
北京自元代就有外国进贡来的大象了。明清两代,三伏天大象洗澡是京城一景。今西城区的长椿街,过去曾有“象来街”之名。每年六月六,军士们将大象驱至宣武门外护城河中戏水。
到清朝末年,象房里已无大象。看大象洗澡的习俗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