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骆倩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的工作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挺难,说白了就是要说清楚怎么治理大气,为什么要这么治理。”十年来的北京蓝天保卫战,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副处长谢金开不曾缺席。
谢金开: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副处长
“2013年算是PM2.5监测的元年,国家实施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开始正式监测PM2.5,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谢金开就是这一年进入了原来的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大气处,当时国家“大气十条”出炉,北京市正在编制《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
10年前,灰霾让北京的天空像被一个大锅盖笼罩着,压得人喘不过气。“一月北京就出现了13天重污染,PM2.5月均浓度150微克/立方米。”虽然时隔十年,这个触目惊心的数据,谢金开仍记忆犹新。
当时,PM2.5是一个新的课题,不光是北京,全国都缺乏治理经验。但头五年,北京市的治理方向坚定而明确。北京不仅开始实时向社会公布PM2.5数据,还通过PM2.5的源解析分析,科学锁定污染来源,从燃煤、机动车、工业企业、扬尘等污染源入手。“一开始‘敌人’很多,一抓一个准。”谢金开说。
八大污染减排工程、84项具体措施持续推进。就拿燃煤治理来说,2014年一年北京有2.1万户城区居民告别了燃煤,到了2017年,一年就完成了9.2万户,还得加上36.9万户农村居民,“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电线杆都有点立不过来了。”谢金开说,北京全市上下真拧成了一股绳,那种爆发的力量势不可挡,速度之快、成效之明显,是2013年措施制定之初,想都不敢想的。
“大干快上”的工程性减排措施,让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在2017年年底达到了58微克/立方米,第一阶段目标顺利达成。北京PM2.5本地来源发生了变化,燃煤逐步退场,机动车排放占比更加凸显,影响城市洁净程度的扬尘污染也越来越被重视。第二阶段治理重点也从工程减排迈入要求更精细化的管理减排。
北京将环保责任压实到街乡镇,在全市各街乡镇安装了1000余个高密度监测站,监测PM2.5的“触角”像八爪鱼一样伸向了更细小的角落,全市一微克一微克地往下抠PM2.5。但怎么用好监测,怎么开展精细治理,许多人不知道。京郊一个乡镇,光是监测站旁那点小环境都是乱糟糟的,周边还有汽修、家装等一堆“散乱污”企业,再远一点更有物流集散地。“镇长说他很着急,但也只能‘干瞪眼’,具体怎么做他一概不知。”谢金开和同事们就去点对点地进行指导。“我一年下来得跑十多二十个乡镇,有时候一个乡镇要跑很多趟。这项工作至今也还在延续着,但大伙儿的意识和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
谢金开渐渐发现,身边的亲友也不怎么在朋友圈晒蓝天了。“头几年,只要一出现那种透亮的蓝天,大家都迫不及待晒出来,现在好像都司空见惯了,也不怎么晒了。”她在统计数据的时候也发现,PM2.5浓度低至个位数的那种特别通透的蓝天,越来越多了。
2021年北京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PM2.5年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最低。 “这成效,当年想都不敢想。虽然是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根本还是‘人努力’的结果。”谢金开说,“十年治污中,我们已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