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北京日报客户端 | 实习记者 何蕊
教育部日前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关于加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管理的建议”中明确,目前,各地普遍采取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方式,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预收费进行监管。数据显示,全国已有9.54万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按照监管要求采用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方式,对培训预收费实行监管,纳入监管的机构比例达88%。
当前,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受到大幅压减,非学科类培训问题开始凸显。教育部在巩固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成果的同时,持续深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通过通报、约谈、调度、督办等方式,压实地方主体责任,指导各地分类明确主管部门。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分类明确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主管部门,初步理清了部门职责,形成了部门协同治理的工作机制。
各地结合实际积极制定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登记和管理标准,严格开展审批。目前,北京市、天津市等约一半省份已出台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明确了审批登记流程。在标准中,对办学许可审批、场所面积、开办资金、消防及安全管理、师资配备等作出了明确要求,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切实把好“源头关”“入口关”。目前,各地正在按照新标准审核培训机构,确保培训质量。
各地普遍采取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方式,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预收费进行监管,据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统计数据显示,各地已有9.54万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按照监管要求采用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方式,对培训预收费实行监管,纳入监管的机构比例达88%。
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类型多样,目前以市场定价为主,为进一步加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价格监管,维护群众利益,2022年4月起,北京市、上海市等10个城市持续开展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服务市场价格监测,从目前监测结果来看,全国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价格总体保持平稳。
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抓好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加快出台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系统性文件,要求各地在明确主管部门的基础上,抓紧制定设置标准,严格审批登记。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常态化监管,全面规范非学科类培训行为。持续加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完善价格监测,深入开展培训收费专项排查整治工作,着力防范化解风险,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