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黄永顺
乍一提到“孙公园”,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耳熟,但一时半会儿想不起在哪里。但是,若是问起“前孙公园”和“后孙公园”,久居北京之人就会想起老宣武区椿树街道的这两条胡同。
前孙公园胡同
(资料图)
早年时,“孙公园”是座私家公园。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大藏书家孙承泽曾迁居此处,并在这里修筑花园,这座宅邸就被同僚文人称为“孙公园”。之后,此园又改为众多会馆,其中就有李鸿章等建的安徽会馆,算是当时京城最大的会馆了。
“孙公园”有何历史,其现状如何呢?
乾隆时期一分为二
从琉璃厂旁的万源夹道可通往后孙公园胡同,顺着胡同一直往西,墙头瓦楞间精致的镂刻和繁复的花纹图饰,处处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后孙公园胡同东起万源夹道,西至兴盛胡同,这里就是“孙公园”的一部分。后孙公园胡同南边是前孙公园胡同,前孙公园胡同东起南新华街,西至魏染胡同,这里也是“孙公园”的一部分。这两条胡同由南北向的前孙公园东夹道、西夹道、兴胜胡同串接起来。
后孙公园25号门前的石狮子
“孙公园”何时分成前后两处?乾隆时期的地图显示,当时这里已经称为“前孙公园”和“后孙公园”,两者之间的街道也因此名演变为街巷地名。1965年,北京整顿街巷名称时,正式定名为“前孙公园胡同”和“后孙公园胡同”。
1965年,十间房、东库堆、小富藏、香儿胡同被并入前孙公园胡同,胡同全长450米左右,南侧由东向西与东富藏胡同、梁家园西胡同、红线胡同相邻,北侧是东夹道、西夹道、兴胜胡同、铁鸟胡同。后孙公园胡同西段北侧是前身为医学校的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东段北是后孙公园小学(今并入北京市四十三中学)。
北京四十三中学
北京四十三中学旧址是明代的兴胜寺,寺前的胡同就命名为兴胜胡同。在《燕都丛考》载:“琉璃厂有兴胜寺,道光十一年重修。”胡同的墙壁上嵌有大理石壁额,介绍说:“兴胜寺又名兴盛寺,明代建,春季杏花怒放吸引不少游客,庙内有明天启二年(1622年)铜钟,二十余间客房,清康熙辛巳(1701年)进士汪士竑书写‘禅迳清闲’匾额,清末改为医院,民国后为北京专门医科学校,现为四十三中学。清末胡同称兴胜寺,直至民国。1965年称今名。”
清末民初,近代教育开始兴起,这个区域出现众多新式学校,是教育层次较为完善的区域。
前孙公园胡同南侧有梁家园社区。“孙公园”是因孙承泽而得名,而梁家园也是有来历的。梁家园原是明代嘉靖朝进士,后来的政治家、军事家梁梦龙的私人花园,因他的姓氏而得名梁家园。两个私人花园一南一北并列而建。“孙公园”的面积、造园环境和艺术比不上当年的梁家园,但“孙公园有厅堂房舍200多间,其数量之多,却大大超过了梁家园。孙承泽在《天府广记》卷三十七中自述:“余家有别业在天坛北,即金人鱼藻池北,小亭数楹,题曰闲者即是主人。”
明代以前,“孙公园”所在的地方是荒野之地。明代重建城垣,明内城城垣较元大都向南移2里,“孙公园”地处明初期的顺承门(今宣武门)外。明嘉靖年间建造了北京的外城墙后,这里成为北京的外城,且为外城距内城最近的位置。
孙承泽和梁梦龙为何在当时的外城修建宅院呢?明时期为营建天坛与先农坛,利用虎坊桥南下洼子水源作为起点,向东沿二坛北侧开凿了一条水渠,作为排水渠,该渠故称“郊坛后河”。此渠自虎坊桥,途经永安桥(今永安路中部)、天桥、金鱼池、红桥,折向东南经东四块玉等诸多地方,最后汇入南护城河。排水沟西部先行一步改为暗沟,而这条排水沟的东部下游一直是明渠。明代兴起了修建私人花园,孙承泽与梁梦龙的宅院相邻,均可把途经虎坊桥的河水引入宅院,作为花园的景观用水。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写道:“梁园在京城之西南废城边,引凉水河入其中。今凉水河流经南苑,由张家湾入白河,在外城之外,所称引水故道,不复存已……梁园近章家桥水道。”《宸垣识略》卷十载:“康熙间汤少宰寓此。集联云:旁人错比杨雄宅;异代应教庾信居。手书悬于柱。孙少宰承泽故居在章家桥西,名孙公园。”这两本古籍中所提到的章家桥,现为大栅栏的臧家胡同。
多位名人曾居住于此
“孙公园”的规模有多大呢?据《宣武区志》载:“孙花园原建有研山堂、兰韵堂、晚红堂、万卷书楼等建筑。孙承泽藏书颇丰,园内万卷书楼即为藏书之所。园内建有楼、亭、轩、馆,游廊环楼,并掘池引水,置石造景,遍植花木。园景秀丽,典雅幽静。孙承泽常邀友至园赏玩,并于此著书。”在《崇南旧迹:南城》书中介绍:“花园里还有一座戏楼,堪称南城之最。”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园内的大戏楼,戏楼精致,戏台宽阔,上横匾书‘清时钟鼓’。戏楼三面有楼座,围有朱漆栏杆,在当时是宣南最有名的戏楼之一,经过几百年的变迁,这些建筑已变为民宅,只有后来改建成为安徽会馆的大戏楼还存在,曾是椿树整流器厂的仓库,楼栏建筑还保存良好,墙壁上还残留着明末清初的月亮门和花墙。”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所宅院的主人也不断变换,先后有不少名人曾在此居住过。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孙承泽去世,“孙公园”易主。后来,乾隆时期的尚书陈大宗、刑部员外郎孙星衍,清朝大收藏家刘位坦(甲戌本脂批《红楼梦》最初收藏者)等人曾在此居住。刘位坦迁居孙承泽旧园后,因得到汉代河间献王刘德君子馆砖,遂将其居室命名为“君子馆砖馆”,又名“砖祖斋”,并作一联“君子馆砖馆;孙公园后园”。
资料还记载:这里曾住过茶陵大司马彭维新(曾任刑部、户部尚书)和翰林吴白华,园中的兰韵堂是侍郎沈云椒居住的地方。清乾隆年间的进士叶继雯(刑科给事中),在这里居住的地方即是当年孙承泽的研山堂,叶继雯入住后,见院内有合欢树,逐将其寓所改名为青棠书屋。清乾隆年间进士翁方纲(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也曾在青棠书屋居住。清乾隆时期知名学者孙渊如是乾隆五十八年(1798年)搬进“孙公园”的,《孙渊如年谱》中记载,因数年无人居住,他就以房子不洁净为借口,“减租改宅”修理门窗。吴白华等入园寓居时,或将原建筑重新命名,或将堂宇改建。
至清中期,“孙公园”失修严重,近乎荒废。此后这里被旅居京城的官仕购买,因“孙公园”地处书店密集的琉璃厂附近,便在院子中建墙分割为几座独立的院落,先后建成多座会馆,成为科举考试时各地应试举子居住的场所。1928年后,在京权贵多数南下,会馆失去经济支柱,财力日趋紧张,难于维持。会馆衰落后,多数房产或租或卖。
安徽会馆后院
新中国成立后,只有后孙公园胡同的安徽会馆较有文物保护价值,而予以保留下来,其他几座会馆则改作民居了。如今,原安徽会馆(门牌:后孙公园27、25、23、21、19、17号)已经腾退完毕,各门紧锁。据介绍,会馆内的戏楼将被开发为中国戏曲实践之地,弘扬戏剧文化,将国粹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 椿树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