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温榆河公园昌平一期“未来智谷”,“碳立方”雕塑和“气候变化的警讯”廊架以醒目的姿态传递着低碳环保的主题;踏上跑道,智能慢跑打卡杆自动记录着运动者的里程并转化为“碳积分”……
【资料图】
不同于游客观光时的新奇体验,参与了公园规划建设的刘峰每当来到这里,内心都充满了自豪和骄傲,“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但我们挑战成功了!”
2019年4月,刘峰牵头统筹北京温榆河公园昌平一期项目规划建设的任务。在此之前,刘峰已经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未来科学城滨水公园的规划设计、立项和实施工作,所以对温榆河公园昌平一期的规划建设,刘峰信心满满。但随着公园逐步明确了打造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的任务后,随之而来的规划和建设难度几乎是几何级增长。
“首先,‘碳中和’本身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怎么把这个概念展现在公园里,都要展现哪些内容,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刘峰并不想把温榆河公园昌平一期只简单地打造成一个生态公园,“比如只是设置一些科普的展板等等,这种做法比较成熟但不够生动,我们希望能在契合主题的基础上,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体验感,增加互动黏性。”
为此,刘峰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学习大量专业知识,深刻理解“碳中和”的概念;邀请专业团队编制科普知识体系,并进行专家论证……等真正开工建设时,距离最终的开园时间只有不到四个月,刘峰和同事们每天24小时泡在工地上。
布置展厅时有一个概念:全球每升温1.5℃,就有大约6%的昆虫会灭绝。环境设计师为这句话配上了一个蜘蛛的图案,刘峰不同意,“蜘蛛不是昆虫,换。”要表现再生水应用的内容,环境设计师在设计图上画了一个水龙头,刘峰也反对:“再生水不能从水龙头里流出来,水龙头里通常都是自来水,这么表现大家会误解。”诸如此类的细节数不胜数,事后回想起来,刘峰有些不好意思,“大家可能被我折磨得很崩溃吧,但我觉得,我们既然要做科普,就不能有原则性的错误。”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丰富展品,刘峰拉着同事们到能源论坛上去“淘宝”;来不及再找专业的策展团队,刘峰自己学着写展陈大纲。
三个多月的日夜奋战没有白费。温榆河公园昌平一期建成后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仅开园20天游园人数就达到5万人次;“碳积分”系统注册人数超过8000人,园内各类智慧互动设施使用交互次数总计45万余次,“碳积分”总流量超过230万分。公园的科技感、趣味性得到市民好评,成为北京的又一“网红打卡地”。刘峰和同事们特别有成就感,“我们真的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在,刘峰正忙着温榆河公园昌平二期的建设。在二期工程中,“碳中和”的理念更加深入体现,刘峰希望,二期工程既能为游客提供更多互动体验,也能充分发挥未来科学城“能源谷”的作用,服务园区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
(原标题:“蜘蛛不是昆虫”)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王天淇
流程编辑:u028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