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我们策划了这次的女性专题,包括作家专访、文学赏析,探讨女性权益保护、文学中的美与爱。
首先,我们一起走近女作家潘向黎的世界。
作为人大代表,潘向黎在本届履职期间,因为提出几个有关民生、妇女儿童权益、作家权益的议案、建议,受到关注。
作为作家,她是一个生活简单的“宅女”,专注读书和写作。她说:“人生苦短,我只希望把有限的时间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见喜欢的人。”有人问:“总是只见那几个人,你难道不烦吗?”她微笑道:“不会啊,苏轼、辛弃疾、张岱、曹雪芹……我见一万次也不会腻烦。”
作家简介
潘向黎:小说家,文学博士。出版长篇小说《穿心莲》,小说集《白水青菜》《十年杯》《我爱小丸子》《轻触微温》《女上司》《中国好小说·潘向黎》等,专题随笔集《茶可道》《看诗不分明》《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等,散文集《万念》《如一》等,共三十余种。现居上海。
作家专访
潘向黎曾在媒体副刊工作二十余年,深受报社的重视和作家的信任,她说:“因为作家有职业自尊心,另外一个作家当自己的编辑,总是希望拿出最好的作品,不愿被发现自己浮皮潦草。”在报社兢兢业业的同时,潘向黎笔耕不辍,给《北京晚报》也撰写过不少精彩的篇章。
潘向黎自上世纪90年代创作中短篇小说,蜚声文坛,以短篇小说《白水青菜》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还有5篇小说登上中国小说学会主办的中国小说排行榜。前些年暂时搁笔小说,其散文创作、古诗词评鉴,不仅赢得了学术界的好评,也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常年居于畅销榜。但是,对她来说,非虚构写作远远不够,心里始终放不下小说。她说:“散文像友情,小说像爱情。友情可以陪伴一生,但是爱情过了特定的时间段,就没有足够的生命力来支撑了。”
潘向黎原本希望一边当编辑一边当作家,但她写小说时需要像老僧入定般的“沉浸”状态,而这是作为报社的首席编辑很难奢望的。于是她在2020年离开了热爱的编辑工作,转入专职写作,重拾停了十余载的小说创作。
“小说家归来”的成果令人惊喜,潘向黎完成了一个关于“上海爱情故事”的短篇系列,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转载,登上了四个排行榜。
潘向黎的外表是古典优雅的,在一般人眼中温文尔雅、知书达理,被很多作家朋友称为“大家闺秀”,但在死党眼中,哈哈哈哈,就是一个字——“二”:不分场合直话直说,有时漫不经心、一言不发,有时信口开河,同时懒得出奇,朋友们劝告她“但凡上进一点早就红了”。她嘴上嚷嚷着“我想上进我想红啊”,行动却没有跟上。因为,她不喜欢跟陌生人交流,不适应带有表演性质的公开场合,也不愿意配合热点写作。“我当读者如朋友,装模作样是无用的,读者早晚会识破伪装。某种程度上,我是一个古板的人,我的产量很低,需要很好的状态才能写作。不会因为很高的版税、热门的选题而写。遇上命题作文,我要放一放想一想,也许过几年倒是写出来了,但时过境迁,热点已过,市场需求也变了。”
她不太追随市场的规律,却尊重艺术和内心的规律。有一次上海书展,出版方帮她安排了宣传活动,没想到潘向黎说:“我不能去,我最近心乱,正在整理内心。”主办方只能把海报撤下,无奈地说几乎不会有作家拒绝大好的宣传机会。潘解释说:“如果我事先答应了的事,就是病了,爬也要爬过去;但这次我事先没有答应,而且状态不好,如果草率去了,是对读者不尊重。”她只喜欢自在地生活、安静地创作。这种坚持成本很高,但是赢得知音的含金量也很高。比如今年出了新书《古典的春水》,新书发布会上就能请来好几位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真正能体味古典诗词三昧的作家、教育家、青年才俊。
潘向黎是一个生活上非常简单的人,到现在也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只能在客厅写作。好多年前,当她听说她家那一片的平均房价超过10万一平方米时,潘向黎感到非常沮丧,“因为房价太贵了,我已经没有办法换房子,拥有一间独立书房。但是瞬间又感到解脱,反正买不起房子,我也不用太考虑钱的问题了。那么就喝喝茶、专心写作,有时候和朋友吃吃饭,我反而自由了。我没有一个足够宽广的物理空间,但是我有一个辽阔的心理空间。”
潘向黎静心的方式是读书、喝茶。作为12岁来上海的福建人,她天然是个茶客,清晨用一壶好茶开启一天的写作。每次出差也随身携带茶具,甚至在高铁上顶着“可怕的福建人”的诟病,摆出迷你茶具,慢慢品茶。她说:“我很在意两件事,茶要好,朋友要有趣。”本周来北京开会,她带了一个紫砂壶和最喜欢的两款茶——肉桂、冻顶。
读潘向黎的文字,能感受到萦绕其间的气定神闲,但背后是一种性命相见的文字锤炼。她说:“你不知道我有多拼。进入创作阶段,整个人都在熊熊燃烧。每晚临睡时,仿佛缓缓沉入水底,有时一下就浸下去了,有时将没过水面的一瞬间,朦朦胧胧中闪过一个念头——那句对话不太对呀。怕第二天忘记,赶紧爬起来拿纸笔记下来。”
她在作品里一个字一个字地付出自己的心血和青春,带给读者的是审美享受、人生启迪和心灵愈疗。
新作推荐
《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
著名作家潘向黎最新的一部关于古诗词的随笔集。书中十二讲,聚焦陶渊明、杜甫、李商隐、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周邦彦、陆游、辛弃疾等文人。作者匠心独运,目光透辟,旁征博引,却又发前人所未发之语;深入古人灵魂深处,笔锋游走,执著探寻古人所思所想,古典诗词与人生真味水乳交融。唐诗宋词在其笔端游走,作家的感性与学术的严谨、现代立场和古典情怀、清丽婉约与明快豪放,都恰如其分地融会其中。3月12日,作家将在北京图书大厦与北京读者见面。不能到现场的读者可到当当网购买签名本。
佳文选读
笑时犹带岭梅香
当写一个女子,从容貌美写到了气质美,而且用了通常赞美高洁士人的梅花的意象,这是对女性最高的赞美。
“岭梅”的“岭”指大庾岭,岭上梅花有名,这个“岭梅”就泛指岭南那一带的梅花。
“笑时犹带岭梅香”,这句话从外表到神情,直通气质,再抵达人生观。柔奴年纪轻轻,不但天生丽质、冰雪聪明,而且已经得道,她能够平静地面对人生的苦难、摆脱精神上的困苦,领略并贯彻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随遇而安,随缘自适。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柔奴说的是“此心”,这颗心,不是别人的,是她自己的心,这和《红楼梦》黛玉所谓“我为我的心”,有相通之处。在这里,女性不是附属品,不是依附、从属、仰望于他人的,而是有自己的心,自己的人格,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情怀。因此,“随”是自己选择的“随”,“安”是自己达成的“安”。柔奴参透苦乐,看淡得失,翩然归来靠的是自己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甚至还帮助和支撑了她的主人和丈夫。
以梅花的清香写一个女子的微笑,以梅花的高洁脱俗写一个女子的气质和人格,我觉得这是中国古典诗词里写女性美,写得最美妙的一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晏殊显然也“念远”、“伤春”,而且深深体会到了其中的层层滋味;但他明确意识到对过去的好时光、离别的故人的留恋是“空”的,过去就像落花难以追回;对将来的希冀也像满目河山一样遥不可及,能够好好把握的唯有“眼前人”,能够好好珍惜的唯有今天、当下、此刻。写下这三句的晏殊,不是一个奉行中庸之道的士大夫,更不是一个无奈而妥协、退避的伤感者,而是兼具诗人的感情和哲人的理智的人。这样的人,是人世间需要的人——真挚而温和的明白人。(选自《古典的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