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川端康成逝世50周年,川端康成是我国读者熟悉和喜爱的日本作家。1978年,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伊豆的舞女》第一个中文译本刊登在《外国文艺》创刊号上。与《伊豆的舞女》的文字传播相伴随的是电影的热映。吉永小百合主演的1963年版《伊豆的舞女》和山口百惠主演的1974年版《伊豆的舞女》分别由上海电影译制厂和中央电视台译制,在观众中产生很大影响,川端康成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
《伊豆的舞女》六次搬上银幕,值得记上一笔的是山口百惠主演的版本。
山口百惠从1974年进入影坛到1980年息影,主演了十八部影片,根据川端康成同名小说改编的《伊豆的舞女》是山口百惠的电影处女作,山口百惠主演的最后一部电影是市川崑导演的《古都》,同样改编自川端康成的同名小说。
1979年和1981年,山口百惠主演的电影《绝唱》和《风雪黄昏》相继在国内影院上映,这两部影片都是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改革开放初期外国影片的进口权在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以下简称“中影公司”),当时中影公司没有引进山口百惠主演的《伊豆的舞女》和《古都》,而是引进《绝唱》和《风雪黄昏》,主要是考虑影片的教育意义。《绝唱》和《风雪黄昏》表面上是写爱情的,实际上都是反战题材。
川端康成作品在中国的广泛接受和传播,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1981年,中国大陆首次出版了《雪国》的中文译本,此后,川端康成作品的中文译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87年,中影公司引进吉永小百合主演的1963年版《伊豆的舞女》,中央电视台引进山口百惠主演的1974年版《伊豆的舞女》,深受观众的欢迎。
川端康成生前,《伊豆的舞女》先后五次被搬上银幕,分别是田中绢代主演的1933年版、美空云雀主演的1954年版、鳄渊晴子主演的1960年版、吉永小百合主演的1963年版和内藤洋子主演的1967年版。1933年《伊豆的舞女》首次被拍成电影时,川端康成在《当〈伊豆的舞女〉搬上银幕之际》一文中写道:“面貌当然不会相似,不过田中绢代的舞女演得好极了,尤其是披着外衣耸起肩膀的背影好极了。十分愉快、亲切的表演态度,也使我感到高兴。”
山口百惠主演的1974年版是《伊豆的舞女》第六次被拍成电影。1974年版的导演是西河克己,西河克己也是吉永小百合主演的1963年版的导演。两个版本用了同样的情节设计,演员的表演各有千秋。山口百惠主演的1974年版值得记上一笔,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日本电影滑入低谷,日本电影制片企业东宝株式会社请出擅长女性题材的导演西河克己翻拍《伊豆的舞女》,西河克己最大限度地挖掘影坛新人山口百惠的潜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舞女薰子的外貌美和心灵美。山口百惠主演的《伊豆的舞女》获得极大成功,之后,山口百惠又在西河克己执导的电影《绝唱》和《雾之旗》中充分施展了演技,山口百惠主演的偶像片成为几代观众永久的记忆。
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作品,于1926年由《文艺时代》发表。《伊豆的舞女》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川端康成的第一个中篇小说《雪国》(1935年至1937年)问世后,《伊豆的舞女》仍被很多读者说成是川端康成“最有名”的作品。
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和川端康成交往十七年,对《伊豆的舞女》尤其印象深刻。1959年12月30日,东山魁夷在写给川端康成的信中说:“先生初期作品,我仅知《伊豆的舞女》,因之读得兴味盎然。”
《伊豆的舞女》是赏心悦目的,故事中有一个关键的节点,就是舞女和千代子关于“我”的一场谈话。让我们重温这个段落,细细体会小说中最重要的一段文字:
她们继续低声谈论了一阵子,我听见舞女说:
“是个好人。”
“是啊,是个好人的样子。”
“真是个好人啊,好人就是好啊。”
这言谈纯真而坦率,很有余韵。这是天真地倾吐情感的声音。连我也朴实地感觉到自己是个好人。我心情舒畅,抬眼望了望明亮的群山。眼睑微微作痛。我已经二十岁了,再三严格自省,自己的性格被孤儿的气质扭曲了。我忍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才到伊豆来旅行的。因此,有人根据社会上的一般看法,认为我是个好人,我真是感激不尽。山峦明亮起来,已经快到下田海滨了。我挥动着刚才那根竹子,斩断了不少秋草尖。
“真是个好人啊,好人就是好啊。”这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我”因舞女的这句话,灵魂得到救赎。川端康成坦言:“无论《伊豆的舞女》还是《雪国》,我都是怀着对爱情的感谢来写的。”
《伊豆的舞女》在一种惆怅和伤感的情绪中落下帷幕,最后一幕是“我”与舞女在下田码头离别。伊豆半岛的旅行,让“我”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明早我将带着老婆子到上野站去买前往水户的车票,这也是完全应该做的事。我感到一切的一切都融为一体了。”
《伊豆的舞女》问世后保持着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今天重温《伊豆的舞女》,依然深深吸引我们,让我们融入故事中,去怀念青春,怀念美好的爱情。(责编:李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