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残奥会赛场上,最闪亮的“明星”除了奋勇拼搏的运动员,还有场下热情服务的志愿者。记者昨天从冬残奥志愿服务主题媒体吹风会上获悉,此次共有12名残疾人服务于冬残奥会,他们将在场馆管理、赛事服务以及防疫和志愿者业务领域提供服务。
资料图片
冬残奥志愿者大多服务过冬奥会
冬残奥期间,国家体育馆将承担残奥冰球比赛,服务场馆的志愿者一共601名,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等12所高校,还有仪仗队、体育和医疗两个社会群体,覆盖体育、医疗、交通、赛事服务等22个业务领域。其中,有566名的志愿者为冬奥沿用的志愿者,占到了志愿者比例的94%。
“服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国家体育馆志愿者经理郭锴直言,首先是服务对象不同,“由于这次对象是残疾人朋友,这就需要志愿者在服务意识、理念、礼仪以及交流中,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在转换期内,场馆各个业务领域针对残疾人保障工作开展了大量培训。
其次是服务竞赛的压力不同。“冬残奥期间,国家体育馆单日的比赛数量以及服务的时长比之前压力更大,需要志愿者有足够的精力来保证整个服务的连贯性。”郭锴说,为此,场馆加大对志愿者的保障和措施,让志愿者在繁忙的志愿服务过程中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残奥会的志愿者大约有85%左右都是高校学生,而现在正值高校开学季,志愿者们既要从事志愿服务,又要承担学业压力。“国家体育馆在志愿者之家及周边布置好了学习空间,高校也会为学生提供课件,进行学业帮扶,从而保证服务、学业两不误。”郭锴说。
志愿者蒙眼、坐轮椅体验无障碍流线
除了赛场,运动员们待的最久的地方就是冬残奥村。
在延庆冬残奥村,志愿者们协助场馆在44小时内完成了95处无障碍设施以及形象景观的升级和改造。“我们根据残疾运动员流线进行多次模拟演排,志愿者们蒙上双眼、乘坐轮椅,体验运动员们每一条行动路线,提前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在运动员进村后,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带他们熟悉村里环境,让他们更加自如地生活。”延庆冬残奥村志愿者主管郑伟博介绍。
考虑到服务对象的不同,村内增加了很多暖心细节。在运动员乘坐的摆渡车上,志愿者们新增了固定轮椅的锁扣;在运输行李时,志愿者们会为残疾运动员的特种器械包覆专用覆膜,保障运动员们的行李在送达时“毫发无损”;运动员餐厅增设了盲文菜单区,志愿者会引导视障运动员通过触摸获取菜品信息;根据要求,餐饮志愿者将菜牌位置由菜品上方调整为与餐台平齐,方便轮椅运动员查看、取餐。
“村内还有一处晚清时期的村落遗址小庄户村遗址,我们也专门修建了直通观景台的无障碍坡道。”郑伟博说, 前段时间,IPC无障碍专家来到小庄户村遗址视察,连连称赞这个无障碍坡道精巧方便。
残疾人志愿者年龄最大的63岁
在赛场内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志愿者身影。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当中,共有19名残疾人,其中有12名将继续服务于冬残奥会。我们希望借此展现残疾人服务社会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全社会平等看待残疾人,推动构建更加包容的社会。”北京冬奥组委残奥会部宣传培训处副处长、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残奥整合协调经理刘里里介绍,这12名志愿者分布在5个竞赛场馆和7个非非竞赛场馆,北京赛区6人,延庆赛区2人,张家口赛区4人。他们将在场馆管理、赛事服务以及防疫和志愿者业务领域提供服务。
这些志愿者年龄跨度很大,最小的19岁,最大的63岁。他们的职业背景也比较多元,涵盖了高校的学生、退役运动员、医生,教师,社区工作者和自由职业者等。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具有志愿服务经验,有的人是学校志愿服务队的骨干,有的人连续10年服务北京马拉松,有的人持有手语职业能力证书,有的人为各种大型赛事活动提供医疗急救保障服务,还有年过6旬的退役残奥冠军,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激励身边的人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刘里里说,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当中,都有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增光添彩的强烈愿望和无私奉献的专业精神。